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际刊号:1000-1964
国内刊号:32-1152/TD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8090 人次
 
    本刊论文
延长组沉积演化及砂岩分布规律研究

【内容摘要】沉积演化和砂岩分布规律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勘探阶段还是在开发阶段都极为重要,不过传统的分析方法多为定性分析,其分析结果极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沉积演化和砂岩分布规律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层为研究对象,就延长组沉积演化和砂岩分布规律进行了浅要的研究。


【关键词】延长组 沉积演化 砂岩分布 沉积体系


1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平台上,属于地台型构造沉积盆地,整个鄂尔多斯盆地面积广大、储量丰富,包含了伊盟隆起、渭北隆起、西缘冲断带、晋西挠褶带、天环坳陷以及陕北斜坡六个构造单元,是我国重要的煤、气、油聚集场所,现已相继获得数个亿吨级储量油田,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沉积演化和砂岩分布规律是油藏描述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勘探阶段还是在开发阶段都极为重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沉积演化和砂岩分布的分析方法多为定性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极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误差,随着勘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沉积演化和砂岩分布规律正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下面,本文就延长组沉积演化和砂岩分布规律进行浅要的定量研究。


2 沉积演化过程


鄂尔多斯地台本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其发生历史可以追溯至35亿年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由海相到海陆过渡相再到陆相的极为复杂的沉积演化历程。


2.1 早太古代地台基底雏形阶段


早太古代至晚太古代时期,是华北地台基地发育时期,在这一时期,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海洋环境之中,由于地壳较薄以及地幔物质上涌的原因,火山活动极为频繁,强烈的造山运动下使拉班玄武岩、钙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沉积物不断地褶皱隆起并发生高温变质,在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下,形成了花岗--片麻岩穹隆构造形式,与深层混合花岗岩相伴,至晚太古时期则开始了绿岩建造,最终奠定出华北地台基底雏形。


2.2 早元古时期华北地台形成阶段


早元古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主要发生于鄂尔多斯高原以北地区,也就


是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色尔腾山一带地区,是一套具有典型的绿岩建造的海相


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此外还有另一套海相火山岩建造沉积带发生于太古代古陆边缘区域。至早元古代末期,色尔腾山运动使地壳不断增厚并固结,最终使华北地台基本稳定。


2.3 古生代陆表海沉积阶段


在古生代时期,这一地区陆块处于陆表海沉积环境之中,自早元古代形成古陆后经过长期的剥蚀作用,这一地区已经准平原化,下降为浅海盆地接受陆表海沉积。在早寒武世时期处于碎屑岩沉积建造状态。由于气候干燥、海水较浅、盐度较高的原因,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石膏和石盐结晶。中寒武世时期,随着海侵的扩大,开始形成碳酸盐建造,至晚寒武纪时期海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盐建造。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海进--海退的陆表海沉积岩相,


2.4 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发展阶段


在早三叠世时期,这一地区处于气候干燥、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之中,表现为河湖相红色细碎屑岩建造,这一阶段的沉积物主要是砂岩、泥岩,存在大量四足行走爬行类动物,至中三叠世时期,植物开始繁茂,在中部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而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运动造成了地层间断,出现晚三叠世地层缺失现象,西缘坳陷下陷,使该地区全面进入内陆盆地发展阶段,沉积了大量灰绿色泥岩并夹杂煤层。至中生代晚期,恐龙由繁盛到灭绝,处于温暖潮湿亚热带气候环境中的鄂尔多斯盆地植被发育良好,沉积了大量含煤层砂质沉积物,这一地区的沉积进入繁盛时期。


2.5 新生代现代地貌形成阶段


在新生代时期,这一地区开始下降,主要为河、湖相沉积,为一套红色石膏泥质碎屑建造,这一阶段动物群日渐丰富,种类也极为繁多,不过在盆地东北缺失古近系,仅有上新统沉积地层,为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积物。随着第四纪人类的出现和多期冰期,南端萨拉乌苏地区呈现出河湖相粉砂、粘土沉积,最后表成现代地貌。


3砂岩分布规律


标志层主要有K1、K2、K3、K9标志层和K4?、K5、K6、K7、K8辅助标志层,其中部分地区在进入延长组后顶部地层为长4+5,仅局部地区存在K3地层,而K7、K8、K9标志层在延长组地层中基本不存在。


3.1 延长组主要标志层砂岩分布规律


K6标志层是长3同长4+5地层的分界线,这一标志层呈现出大井径、低电阻、低感应特点,声波时差与自然伽玛曲线呈锯齿状,厚约6~7米,为薄层黑色泥岩,层下有间断薄层泥岩出现。K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主要为薄层黑色泥岩,有数层薄层泥岩连续出现的情况。K4标志层处于长6地层顶部,上距K5标志层约45米,下距K3标志层约80米,多为


黑色碳质泥岩,厚度在1米左右,横向分布并不十分稳定。K3标志层处于长6层中下部,距长7顶约60米,主要为灰黄色凝灰质泥岩和碳质泥岩,厚度在1米左右。K2标志层处于长7顶部,为棕灰色、微黄色凝灰质泥岩或碳质泥岩,厚度在1米左右,横向分布较为稳定。K1标志层处于长7中部,为厚度在4~5米的褐灰、暗灰色凝灰质泥岩。


3.2 区域性标志层


区域性标志层主要为长7油页岩标志层,处于长7底部,厚度不均匀,在 2~30米之间,分布较为稳定,多为黑色、黑褐色油页岩,部分地区存在黑色泥岩和碳质泥岩。在油页岩的底部,通常发育有一层厚度在1~3米之间的凝灰岩。


4 岩性组合特征


根据目前勘探数据显示,部分地区长1~长2地层缺失现象较普遍,长3段厚度约为110~120米,主要为灰绿色泥岩或浅灰绿色、灰白色细砂岩。长4+5段厚度在90米左右,主要为灰黑色泥岩,间杂有浅灰色、灰白色细砂岩及泥质砂岩。长6段厚度在120~150米之间,主要为深灰、灰黑色泥夺,间杂有浅杰细砂岩或泥质砂岩。长7段厚度在100~130米之间,主要为灰黑色泥岩和浅灰色砂质泥岩。长8段厚度为80米左右,主要为灰黑色泥岩和浅灰色粉砂岩。砂岩粒度长2和长3较粗,向下逐渐变细,至长7粒度最细。凝灰质泥岩主要在长3上部发育,在其余层段仅有少量出现。


【参考文献】


[1] 陈亚文,张世君。陕北斜坡延长组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08)


[2] 庞军刚,李文厚,陈全红。陕北地区延长组标志层特征及形成机制[J].地层学杂志,2010(02)


[3] 张林森。延长油田中生界石油地质特征与高效勘探[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09)


[4] 陈程,孙义梅,贾爱林。扇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J].石油学报,2006(27)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